2)第618章 着陆器分析_属性点慈善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举着一段滑翔体机翼,十分奇特。

  王齐不知道这个组合好不好用,直觉上举着的滑翔体和立式翼面的结合处不够圆润,受热情况会十分严重——前提是它真的有在做大气穿越飞行。

  内部容积方面,升力体也比传统的类船型机身更好用,比如模型所代表的遗迹,其长度仅略大于蛮牛,但最宽处能塞下三通道十座,蛮牛则是单通道四座。

  遗迹的损坏部位于中段靠后,损坏部直连的区域矿化、石化非常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王齐才下令破拆尾段隔舱推进分析进度。

  现场模型在尾段部分,完全还原了拆解前布局。

  “这里最大的两组罐体装的是氢和氧,其它设备没有特别大的,最有可能的动力器是这一组。”队长说着,用小棍指了指同一个垂直面上均匀分布在上下左右的四个东西,“初步的检查发现缺乏魔力源,正在从其它组件中进行排查。”

  遗迹的年代虽然久远,不过通过材料特性及容器形状,可以反推出气体储存条件,剩下的选项就不会太多。

  以氢为例,氢原子个头极小,很容易发生隧穿效应,宏观表现就是氢气会部分溶解在钢里甚至直接逃逸,一部分会以分子形态卡在钢的里面造成内应力而产生微裂纹,既氢脆,对容器是永久伤害。

  即使没检查到氢脆也没关系,因为氢气的特征,要完全消除氢脆意味着它的容器材料组成会和其它气体容器截然不同,反而更容易查出来。

  但话说回来,能够完美储氢的罐子可以储存其它气体,反之则不行,如果遗迹的容器全都是一个型号,完成检查还是多少需要点运气。不过眼前碰到的情况显示,“外星人”没那么高的技术力。

  王齐点点头:“辛苦了,接下来可以慢一点,让大家注意休息,尽可能全面的复原其技术思路,再考虑进入前舱。”

  “是!”

  王齐回来后,通过命令的方式推进了一下进度,想知道的只有一件事——它能不能飞出大气外。

  这个问题现在基本已经能确定答案了。

  一是它的外层元素以钨和铌为主,其中铌的热中子截面小,具有极优秀的高温稳定性,钨的熔点更是冠绝群雄。

  第二是这种圆润流畅的外形,及其内部的隔舱结构,和大气内飞行的需求向去有点远,钝头的锐角三角形造型,在音速段和亚音速段表现都很差劲,只有高超音速才能发挥实力。

  第三则是尾舱的罐子,正常大气内飞行是用不着这些罐子的,放到外层空间就不同了,氢氧分储,可以用于逆电解反应产生稳定电力,同时合成水资源,大概率它本身就是水循环系统的一个环节。

  另外现在已经完成外壁取样,证实其结构安全度远大于大气内应用需求,不过这一点倒是不能算特别强的证据,因为现在也不知道它存在的时间点,流放地大气环境如何,暂时只能算侧面证据。

  结论也不能说毫无破绽,比如着陆器立式机翼上面顶着的滑翔体就很奇怪。

  滑翔体类似回旋镖的形状,和滑翔机一样,低速升阻比非常好,一架正常的飞机垂尾上顶个滑翔体,那就是水平尾翼。

  可是遗迹着陆器整机外观更接近航天器,在几十倍音速下进入大气,带个这玩意就是累赘。

  升力体航天器进入大气层,应该采用肚皮朝向动量方向的姿态飞行,以最大限度利用上层稀薄空气的阻力减速,否则十几倍音速窜到一定高度,结果是灾难性的。

  后上方带个滑翔体,在攻入大气的阶段会自动把机头降低,减速变慢的同时,受热也不够均匀。

  当然这个时候王齐也就纸上谈兵,一方面还没有确定它有无魔法方面的气动解决方案,另外具体这个造型好不好,得弄个高超声速风洞出来试试。

  ……现在连超音速飞机都还没摸到边呢,1到3倍音速的风洞都没有,考虑20倍音速的实验装置实在有点遥远。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