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97章 毛笔_天眼宝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商代人的日常书写其实就是毛笔字,但是由于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的原因,这才只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进而见证了五百余年商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的存在,但是甲骨文也应该是先用毛笔写出,然后再用利器刻出的。

  而且还有研究表明:毛最早笔产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我国使用毛笔写字作画的历史也已经有数千年之久,彩陶上的图画和纹样应当是由毛笔描绘在初胚上的。

  尽管专家学者都已经推断出毛笔的具体来历,但至今最多的认可的,却还是蒙恬创造毛笔,并流传下来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

  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书写速度非常很慢,而且那种笔十分的坚硬,墨水蘸的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又直往下滴,甚至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浪费了。

  因为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而这次又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所以他的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

  蒙恬连续试了好几次,却还是以失败告终,他一气之下就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但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其他别的改进方式,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辘辘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

  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不仅吸足了墨汁,而且写起字来非常的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

  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今日简写作“笔”。

  因此毛笔中有其最为著名的一种毛笔,即“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笔”,而侯笔即侯店毛笔,古称“象笔”,其笔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

  说明一下,真的不是在水字数!!!

  毛笔作为我国最最最重要的书写工具,真的很值得了解的,而毛笔的故事也真的值得一说。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