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_崇祯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老大成了家。其余两个儿子虽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却一直没有成家,原因只有一个——穷。

  谁愿意嫁到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苦之家?在众多匠户中,刘二家可谓是赤贫家庭。他的妻子去世多年,家中只有四个光棍。因为没有女人操持家务,这个家只能用家徒四壁、脏乱不堪来形容。

  老大成年之后,刘二四处举债,最终掏光了家底,花费了近二两银子,终于给他娶上了媳妇,也是同为匠户家的一个姑娘。

  对现在的刘家来说,区区二两银子根本不算回事,不就是几个人几天的工钱吗?这都不算事。

  可对于当时糊口都成问题的刘家,那可是一笔巨大的债务,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当时军器监每月只有一些掺杂着沙土的高粱,以及发霉的腌菜发到匠户手中,银子和铜钱根本没有。朝廷拔下来的粮饷都被监正等人贪墨瓜分,粮食也被倒卖后换成劣质的杂粮。

  刘二只能利用休沐时间,偷偷出去打个零工赚点外财,花费数年才把债务还清,也实在没有余力给家里的老二老三娶老婆了。

  现在刘家已经成了有名的富户,整天愁眉苦脸的刘二也变得红光满面,下工回家后都要换上崭新的袍子四处四处显摆。

  刘二在老宅边的空地上又起了两套新房,把院墙打通后还是用原先的大门,老二老三也接连娶上了媳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可谓是红红火火。除了老大家媳妇给他生了一对孙子之外,老二老三家的也相继怀孕,眼瞅着就要儿孙满堂,刘二整日高兴的合不拢嘴,现在的日子可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

  刘二家的情况在工匠们中很具代表性,收入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使这个群体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巨大的实惠,给穷人聚集的北城带来了新的活力。

  匠户聚集地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开始是一些挑着担子卖针头线脑的行商,在空地上摆摊设卖,然后陆陆续续的有跟多的行商加入进来,物资的品种也日渐丰富。

  终于,嗅觉灵敏的京城商户开始在附近空闲处盖房起屋,建起了商铺,以取代那些小资本的行商,直至行商们被彻底挤出了这个新的市场。

  周围的贫困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好处。商铺一座座建起,每个商铺都要招收学徒,周边百姓家年龄适当,机灵懂事的孩子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铺子的伙计。

  银钱支取暂时没有,但商铺中管两顿饭,这就等于别人给自家养着孩子了。干得好的,以后自然成为正式的伙计,就会有月钱支取,多一个人的收入,家中的条件就会得到不小的改善。

  崇祯没想到自己当初只是出于同情穷人,更多的是为激发他们劳动积极性而作出的无心之举,正在培养出与繁华的江南类似的一批消费主体——中产阶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