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9章 拿什么打武昌_抗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郭法广指出的是事实,由当地人组成的水营根本不可能跟随明军东进。

  原因是这帮人有老有小,哪怕穷困亦有栖身之地。

  并非彻头彻尾的“无产者”,光脚不怕穿鞋的那种。

  有产,就有牵挂,就有顾虑,就有取舍。

  荆州造反,于大多数人而言绝对是自寻死路,毕竟清廷已经占领整个中国。

  所谓大势已定。

  因此可以断定只要东进命令一下,由当地人组成的水营就会出现大规划逃营现象,导致这支明军唯一的水师作战部队一夜消失。

  解决的办法有。

  就是将水营所有人的家眷控制在手中充为人质。

  同太平军一样摧毁家庭这一概念,夫妻分开、父子分开,姐弟分开

  打仗时男人在前面,老人孩子在后面摇旗呐喊。

  甚至于女人、孩子也单独编营作战。

  未经许可,夫妻不得见面,父子也不得团聚。

  想要见面,就得立下军功。

  以此激励士兵勇于战斗。

  这种办法太平军做过,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效果很不错,于起事之初的确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凝聚力。

  后期军事压力不那么大时再予宽松,恢复传统,引入地主士绅阶级,一个新兴王朝便能就此诞生。

  但这一点显然王五无法做到。

  因为水营的八成士兵是从武昌招募的,他们的家眷在武昌而不在荆州。

  荆州人造反,跟他们武昌人有什么关系?

  肯定是能躲多远躲多远。

  如果允许水营的人自己投票决定去留的话,可能最后愿意留下来战斗的就是王五看不上的懒汉地痞。

  这些游手好闲、惹事生非,被亲人都看不起的存在,才是造反初期的坚定参与者。

  或者说造反组织者喜欢这种人,因为他们什么都没有,画出大饼并放纵一下军纪就能达到刺激效果。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乌合之众再不行,也能起到壮大的作用。

  只有壮大了,才能有优秀的良家子参军。

  良民,有口吃的良民,是绝对不会主动造反的。

  郭法广指出的事实虽然刺耳,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王五花重金打造的水营价值,王五却点头表示郭总兵讲的在理。

  “荆州造反是不关人家武昌人的事,咱们可以拿刀硬逼着武昌人替咱们卖命,可在长江上人家说跳就跳,说跑就跑,咱们这帮旱鸭子能拿人家怎么办?事不关己,有几个肯把自家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替别人出头的。”

  对于水营是否能用,王五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

  说一千道一万,眼下这支水营是他用“高工资”堆出来的,纯粹是“应急”的。

  所以水营反清的动力天生不足,也缺乏足够的信仰和韧性。

  一旦与清军交战,十有九八一触即溃。

  张煌言部海上义师能在海上坚持二十年,屡败屡战的原因在于张煌言部下士卒并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