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8章 人选人的弊端_在大明当神棍的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吧?

  科举一般三年举行一次,阅卷官只要担任两到三次阅卷,那么朝廷之上,就会形成一股具有相同理念的强大势力,如此这般的传承下去,就相当于近亲繁殖,所以跟他们观点不同的人,根本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谷/span这就是人选人的弊端。

  “至于你说的他们互相攻击,不攻击怎么倒出位子来?扳倒一个尚书,就会有侍郎升官;侍郎上去了,就会有郎中顶位子,这样一来,是不是会有很多人升官?还有,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大部分被弹劾的人,是不是与主流意见相左的人?”秦睿转头看了看张杰两人。

  听了秦睿的分析,张杰和徐显忠的下巴惊掉了。这个世界居然这么肮脏!

  两人静下心来,仔细品位着秦睿的话,虽然说得很残酷,但细细想下来,事实居然就是这样。

  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建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六部班底,负责科举的礼部尚书刘观和吕震都担任了六年,而吏部尚书蹇义更是担任了二十年。

  每逢大考之时,礼部负责提名阅卷官,皇帝会象征性的勾选一下,第一道门槛设置好了;等考试之后,吏部还会替整个文官集团,把握方向,凡是不符合文官集团整体利益的人,随便安排个小县城去历练呗,做出了成绩又能怎么样?官员考核、升迁大权还在吏部手里。

  如此一来,朝堂之上留下的都是沆瀣一气,成为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再经过三五十年的积淀,就会形成圣谕不出紫禁城的局面。

  “师父,这个局面有办法改变吗?”张杰开口问道。

  “其实陛下也知道这些问题,所以他启用了宦官来跟文官对抗,但宦官大多不识字,贪财,容易被人欺骗和拉拢,不堪大用啊。”秦睿站了起来,看着两人,叹了口气说道。

  作为上位者,朱棣自然能看明白朝局,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文官集团实属不智,但宦官又不堪大用,所以也是步履维艰。

  历史上,宣德皇帝朱瞻基开始在宫内培养宦官读书,直到正德、嘉靖年间,宦官才成为皇帝的臂膀。可惜的是,宦官集团向来名声不佳,天天被文官、士林抨击。而皇帝大多是文官系统培养出来的,很多时候都对宦官抱有戒心,导致了宦官集团的势力总是随着皇帝的憎恶起起落落。

  有人说,明朝的宦官之祸流毒甚广,是导致明末各地起义的罪魁祸首,这话完全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大明毁于文官,大明优待士人,秀才、举人不用纳粮服役,这是文官集团誓死捍卫的一项权力,由此引发了投献之风。投献的后果是什么?投献之后,缴税的群体少了,但需要缴纳的税赋总量不会减少,就必然需要加税。再加上文官集团还要上下其手,就会造成贫者愈贫的局面。

  宦官贪是一人贪,文官贪是整体贪。宦官收税十取其一二,文官收税十取其七八。宦官之所以不为人喜,是因为他们动了文官的利益,文官掌控士林,掌控舆论,白话说就是会带节奏。

  宦官一人坏,就是整体坏,一个刘瑾,就代表了整个宦官集团;文官一人清廉,就是整体清廉,一个海瑞,就可以代表整个文官集团。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