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七一章 老将杜松_大明开荒团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哪怕是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英雄,也没有获得什么殊荣。李胜石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这让大明书生想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人一下多了起来。

  当然,这个从军可不是到大明那个混日子的军队,而是去开荒团的黄浦军校。

  可黄浦军校门槛已经高了,赶去海的书生们又不愿意这样打道回府,许多人转身投考干部学院,这让李胜礼心花怒放,总算不再愁生源问题了。

  现在报纸,风花雪月的字很少,几乎都在评议军事。一时间涌现了不少军事专家。

  这些军事专家通晓军事,总能答疑解惑,分析起来头头是道。尤其一个叫杜松的,更是出尽风头,成为许多报纸特邀的评论员。

  这个杜松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常能结合山川地理,分析开荒团各军动向,事后证明,虽不亦不远矣。

  杜松万历帝有印象。

  这个人据说很能打,蒙古人叫他杜太师。

  蒙古人这样叫,倒不是杜松真做过什么太师。而是在蒙古人心目,太师是最大官职,也应该是最厉害的人。他们觉得杜松应该是太师。

  万历帝对这个杜松精于军事的说法也有耳闻。可惜据那些杜松司禀报:这个杜松是一勇之夫,大字不识一箩筐,难当重任。

  所以在1615年,杜松最后一次被启用,和蒙古人厮杀后解甲归田了。

  自古以来做官都有诀窍,清廉如海瑞的,能混个市长当已经是机缘巧合,恰好适应了政治斗争需要才位。大明有作为的青史留名官员,如张居正、戚继光之流,哪个也不是清正廉明之辈。

  不会敛财,不会送钱,怎么能步步高升?杜松是这样一个空有武艺,没有情商的可怜人,被那些司坑得一塌糊涂。本来是韬武略都有所长,结果传到万历帝耳朵里,却是一个只懂砍杀的匹夫。

  女真人崛起后,辽东局势彻底糜烂,没有可战之兵,没有敢战之将。这时朝廷也曾有人提议,让这个杜松去守山海关。

  可惜不等万历帝批准,开荒团进军辽东。至此以后,大明边境逐渐消停下来了。连林丹汗,也无声无息了。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怪现状:一方面是开荒团南征北战,一方面是大明马放南山。

  大明周边敌人被开荒团逐步清空,由四面楚歌,变成了只有一个需要警惕的敌人,这个敌人还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万历见开荒团实在是尾大难掉,干脆破罐子破摔,不但不增兵,反倒大规模裁军。这个能打的杜松,也彻底淡出了万历帝视线。

  现在万历帝看了杜松的一些军事评论,感觉这个人很有见地,不是奏章所说只知道打仗的粗鄙人物。章写得虽然不是妙笔生花,也通字顺。万历帝不禁苦笑:看来是这杜松不会逢迎级,才影响了一生前程。

  看到杜松可悲的遭遇,万历帝叹息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