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章一八七 强弱与灵犀(上)_第一氏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得带回财物,战死就毫无价值,谁愿意?

  草原王庭又不像中原朝廷那样,有儒家学说控制百姓思想,让百姓可以为了“忠君报国”“家国大义”等理念甘愿战死。

  其二,善于骑射,却不善于阵战、攻坚。草原牧人从小生活在马背上,弓马娴熟不用多说,但也正因如此,缺乏步卒、不通晓步军战法的他们,没法攻坚。

  其三,装备差。草原军队的武器,都是牧民自备,王庭可不会给他们发兵甲,统一武装他们,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必要。

  富足的大部落,兵器好些,寻常中小部落,兵器就差些,且上下相差悬殊。连铁箭镞都没有,只能用狼牙箭的战士多不胜数。

  射术再好,箭射得没大齐将士远,杀伤力不如大齐军队,屁用不顶。

  草原战士的甲胄更是少得可怜,基本只属于大部落,而且多为皮甲,铁甲寥寥无几。没办法,草原贫瘠,没有中原那么多矿产。

  如若不然,草原军队劫掠边地时,也不会连铁锅、锄头都抢。

  这样的军队,碰到中原皇朝的精锐军队,譬如说雁门军,怎么正面交锋、打阵战?只要雁门军步军摆好阵型,强弓劲弩几轮齐射,他们就得在冲锋路上死大半。

  其四,草原地广人稀,修行者不如中原皇朝多。

  凡此种种,造就了历史上,中原皇朝的精锐大军,但凡跟草原军队正面交战,后者就必然战败的结果。

  实话说,这样的草原军队,能打赢中原军队,那才真是有鬼了。

  这就是赵玄极口中的,军队战力强弱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依据。

  南北战争史之所以延续千年,不是中原军队能不能打赢的问题,而是皇朝北方边境线太长,对草原军队的袭扰防不胜防。

  所以衡量中原皇朝军队强大与否的标准,是能不能在广袤的草原上纵横驰骋,在保证漫长补给线的前提下,找到并抓住草原的军队主力,一举歼灭,不让他们跑掉。

  凤鸣山的地形,虽然对先到那里设防的天元军有利,但在赵玄极、赵北望等人看来,天元、契丹两军哪怕是占着地利,也不会打阵地战。

  他们没有步卒,不知步军战法,想抗衡雁门军进攻,并不容易。再者,凤鸣山并非崇山峻岭,地势没那么险要,不存在天堑雄关这种说法。

  故而,赵玄极等人还希望天元、契丹两军阻截雁门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凤鸣山。这样一来,正好给了雁门军将他们一举击溃的机会。

  要是让他们从凤鸣山跑了,遁入茫茫草原,并放弃进攻达旦王庭,跟雁门军绕圈子,那雁门军想要追赶他们,可就难上加难。

  中原大地,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城池就在那里,占领城池就控制一片区域,但在草原,人家几乎没城池。

  王庭说要迁徙,牧民们把毡帐一打包,放在马背上就走了。

  战事一旦拖延,雁门军的后勤压力就会骤增——达旦部虽然答应给军粮,但部落牛羊也是有数的,不可能养十几万雁门军太久。

  要是最终雁门军没能抓到天元大军主力,耗费大量钱粮后无功而返,那草原问题就没解决,皇帝下达的收拾天元王庭的军令也没完成。

  这岂不是要被门第文官们趁势反击?

  赵氏跟将门期待已久的战争,最终要是这么个结果,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赵玄极等人凤鸣山之战的目标,是歼灭天元、契丹两军有生力量,获得实实在在的人头斩获,真真正正打击到天元、契丹两部。

  赵宁理解赵玄极等人的想法。

  但关键在于,天元大军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种草原军队。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