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二节:教堂_122_贤者与少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任何一个宗教的诞生,是离得开时代的背景的。

  白色教会的诞生以及发扬光大,是在拉曼帝国的暮年的一个多世纪当中。

  社会的各处充斥着和贪污,滥用职权的贵族和传统多神教信仰的祭司比比皆是。一边是商人们大腹便便妻妾成群,一边低贱的奴隶们却又都是瘦骨嶙峋。

  家境稍好一些学识渊博的学者们痛斥这种的作,认为它们必将导致帝国的灭亡。这样的言论延伸出来,被许许多多的人所认同,在不满当中,试图矫正这一切的,允诺以美好的精神的寄托,自然就此诞生。

  拉曼纪元末期的学者多诺万伊桑霍斯特曾经尖锐地批评宗教是一种“打一棒子画个大饼”的东西先是用地狱和酷刑来恐吓你,之后又允诺你只要你坚持行善律己就能够上的去天国。在他看来这种行为简直“与一屁股债却还幻想着要去赚得个盆满钵满的赌徒别无二致”但就连这位出了名的反白色教廷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成功了。

  穷苦的人们,需要一种心理寄托。教会将各种他们在现实中所体会到的苦难和不平等,这些每一天都存在的可悲的冰冷的事实,阐述成是“因你背负有原罪”而受到的处罚。

  而严格律己的禁欲主义则是他们所给出来的答案,这“背负着罪孽之躯已然无法挽救”,因此至少要使自己“灵魂得到升华”。

  逃避现实,或许有的人会这么说。但就像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样,在这个问题上,没人能够保持绝对的客观。而任何片面的、带有主观性质去揣摩的想法,都必然会有失公允。

  正如历史本身那般,宗教这种具有强烈精神文明色彩的产物,并不能够以一个单一的对或者错来完全概括。

  现实中的痛苦,是无法被接受的。

  无数的无数的奴隶、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穷其一生,也不过仅仅只能做到小小的一丁点改变。而更多的人,就只能在这种绝望又冰冷的痛苦当中,度过一生。他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庞大的社会,那被地位高于他们的众人所施加的巨大的压力压迫得这些瘦小的人们喘不过气来。奴隶的孩子只会继续是奴隶,不论如何斗争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希望。

  “现世”已经是如此,那么至少对“来生”怀抱有一丝向往与希望。

  占据了最为庞大的基数的贫苦的奴隶们的“希望”点燃了这一信仰的火把,待到它们传播开来以后又有许多因为对于自己的行为有愧感到恐惧担心死后会下到地狱经历永世的折磨的贵族和商人们开始信奉,进一步、进一步地扩大,直到整个国家都开始信奉只要约束自己的,就能够换来永世不灭。

  这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如今的我们已然知晓,但虽然白色教会的信仰没有能够拯救已经分崩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