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五十五章 应用题_逆水行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法对众多进出港的船只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港区越大,泊位越多,进出的船只就越多、越乱。

  大量满载货物的火轮船,在港区内如同无头苍蝇般乱窜,这种场景光是想就让人胆战心惊,只要一发生碰撞事故,很容易造成重大伤亡。

  若有大船沉没在进出港口的航道上,那么整个夏口港就瘫痪了。

  夏口城的发展十分迅速,原有格局有些不合适,所以需要重新规划,港口也是如此。

  不仅在江南夏口要有港口,在江北汉水入长江口处也得有转运港,以及容纳平民定居的城池。

  一切,就如后世的武汉三镇一般,由三座城池(汉口、汉阳、武昌),合为“夏口”这一个都会。

  夏口城要一分为三,那么夏口港也要一分为三,承担不同的航运任务,而南北两岸的港口之间,也得有一个高效的人员、物资转运方式,确保客运、货运的通畅。

  南北两岸人员、货物转运的艰巨任务,光靠火轮船摆渡有些吃力,因为涉及到多级转运,每增加一个转运环节,就降低转运效率,所以为了维持高效的转运效率,需要建设跨江浮桥。

  有了浮桥,长江南北两岸的马车,直接拉着货物及人员走浮桥过江,这可比经由航运过江方便、快捷,也可以有效分担南北港口之间的航运负担。

  所以夏口长江浮桥是必须修的,问题是浮桥本身会截断航道,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浮桥具备“开、合”功能,即能确保马车通行大江南北,也要确保东西航行的船只能够通过浮桥所在江面。

  如何在尽可能低成本的前提下让浮桥具备“开、关”功能,就是各建桥方案的不同之处,宇文温仔细看过这些方案,只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对此,宇文温的要求严格起来,要求各修桥方案不得泛泛而谈,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譬如浮桥的承载能力、通行能力,以小时作单位,必须计算出每小时能容纳的车流量(马车)是多少,而每辆马车的载重上限是多少。

  这种计算还包括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行量的预测,建起的浮桥,得考虑未来十年的过江需求,所以计算时还得考虑城市发展和工商业发展所带来的客运、货运“增加量”。

  譬如浮桥开、合所需时间是多少,要开多大的“口”、这个口要开多久,才能确保航运的通畅运行,又不会让浮桥的“中断”状况持续太久,影响南北两岸的人员、货物往来。

  譬如浮桥修建的费用概算(造价),还有维护成本的测算,必须列出计算明细,供“评委们”核查、质询,不能泛泛的说,更不能搞“钓鱼工程”。

  所谓“钓鱼工程”,就是在工程报价时报较低价格,实施之后却不断加价,以至于最后的工程总造价比原来高了许多。

  宇文温可不想做冤大头,加上为了推广“应用数学”,才对大型工程进行严格的“数据化”,一切都要以数据说话。

  数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数学,科学发展不起来,而只有大量的应用需求,才会刺激数学的发展,一条过江浮桥,宇文温要将其变成一道“应用题”,让工部官员们的数学素养,在这项工程之中得到显著提高。

  将来,所有大型工程的论证,都要深度“数据化”,要让科举中设立的“明算科”有存在的意义,当数学(算术)真正和科举融为一体,那么新时代的科举,才不会走上考八股文的老路。

  想着想着,宇文温精神抖擞,但看着眼前的几个修桥方案,却犯了难:

  每个方案都有大量数据作为支持,证明该方案具备可行性,各方案看起来都不错,那么,作为决策者,该怎么选?

  这种事,不可能靠投骰子来决定结果,宇文温看来看去只觉得头痛,喝茶提神之际,忽然想起了“和蔼可亲”的政事堂诸公。

  对喔,这种事,不是该由你们这些中老年人来头痛么?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