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一十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_逆水行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然后大家便逼着君主再次发动战争。

  对此,周国的策略是软硬兼施,既要恐吓,也得给对方甜头。

  甜头是什么?

  扩大海贸额,让海贸给波斯带来的好处,大到足以堵住国内各大贵族的嘴。

  想法不错,然而实现起来很难,因为两国贸易从总体上来说,波斯算是买方,周国是卖方。

  周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以及各类手工业制品,都是波斯国需要的商品,而波斯国的产出,周国需要得少。

  如此一来,两国贸易额即便翻上十倍,受益最大的还是周国,还会把波斯贵族的钱袋掏空。

  所以,必须为波斯找到一种热销商品,来扯平两国贸易之间的“贸易逆差”,这个热销商品以前没有,现在有了。

  那就是石油。

  宇文温当然知道后世闻名的波斯湾石油,虽然这个时代没有开采海上石油的技术,但泰西封所处的“海湾地区”,地表下就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而周国商人在波斯,也听说泰西封周边地区(尤其沿海地区),自古就有“黑泉”,冒出来的黑水十分粘稠,用火可以点燃,所以可以当做灯油。

  这种粘稠的黑水,就是中原所称石油。

  王世充及同僚在泰西封期间,说服波斯国君主库萨和,派出军队跟随周国技术人员,在沿海地区到处“打井”。

  打井用的设备,当然是从中原带去的,结果却是杀鸡用牛刀:在沿海地区打井,不用打太深,甚至只靠当地的打井技术,就打出了油井。

  耗时半年,打出第一口油井,然后接下来不到三个月,打出了十几口油井。

  这些油井不深,打中“油脉”后,石油就不断往外涌,甚至“喷”出来。

  对此,波斯国君臣并无任何欢喜之情,因为这些“黑水”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灯油罢了。

  烧起来还带着臭味,上不了档次,还不如烧掺着香料的蜡烛。

  然而,当波斯君臣听了周国使节对于石油的报价后,惊得嘴巴都合不拢:周国愿意以丝绸、瓷器、茶叶、纸张以及各类手工业制品,换这些石油。

  这意味着,波斯国什么都不用作,只需要制作大量木桶,将各油井流来的石油接满、封好,就能靠着这些石油从周国那边换取各类商品。

  天底下能有如此好事?

  当然有,因为石油很值钱,以前被人看不起,无非是人们不知道石油的价值罢了。

  石油,可以通过分馏技术,分馏出蜡油、润滑油和精火油等分馏物。

  跟随周国使节团抵达泰西封的技术人员,用带去的设备和技术,向波斯君臣展示“神通”,通过简单的分馏,将黑乎乎的石油“变废为宝”,提取出蜡、润滑油,以及高品质的精火油。

  这些分馏产品,都可以作为商品换钱,而周国,急需这种商品。

  这些石油制品不一定要万里迢迢运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