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二十四回 强势_至尊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

  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

  《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

  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医学名之曰“气“。

  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源于“气”。

  “气”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

  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

  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

  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

  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即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

  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

  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

  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

  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天人合一”是华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的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正所谓“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的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有人将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医学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叫做“人天观”。

  圣人以下皆蝼蚁,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