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九十三回 斗孤道_至尊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世俗,孤独,都是这类人的宿命。

  王侯所以自称“孤”和“寡人”,命理中的华盖星所以既是僧道星又是孤寡星。

  太上老君虽然将天地万物最深处的那个物字之曰道、名之曰大,其实核心还是在那个“独”字,是这个独贯通了前后所有的一切。

  那整段话,也明显氤氲着一种孤绝之气。

  而寂寞、孤独之谓,回到它们的本义,寂寞本是描述道境的,寂寞是寂和寞,寂即寂静,寞即旷远。

  孤独本是描述道体的,正如太上老君所说的“独立不改”。

  孤独的人多,悟道的人少,那是因为孤独得还不够,孤独得还太浅。

  当人与孤独完全融为一体时,便是得道之时,所有对孤独的不适和排斥,都是因为和孤独还隔着一层、还有对峙。

  与孤独对峙的一方,往往是自我的欲望涌动和对外境的虚妄驰求,能够站在这些悖道之事的反面,本身就已能说明孤独的真相和意义了。

  独是道体的状态,孤独正是通往道的路和入道的法门。

  那个有道根的人都有的气质,也正是孤独。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觉得孤独,是否都是有道根呢?

  须知孤独有先天和后天,先天即本性孤独,后天即境遇造成的孤独,先天的孤独才是道根,后天的孤独则是道机——入道的枢机,是可以藉此入道的机缘。

  又有人会说,人有内向有外向,内向的人更容易孤独,外向的人更喜欢热闹,说孤独是道根,这不是把外向的人一棒子全都打死了吗?

  也须知孤独关乎的是心性,是内心的状态和感受,而不在外在表现上。

  就像有些内向的人并不喜欢和愿意安于孤独,有些外向的人看上去很活泼开朗,做人做事都很亲切得体,但你就是能感觉到一种疏离感。

  孤独确实是内向的,但所谓内向,是以内为向,不在性格之类。

  有智慧或智慧潜质的人,一般都有着这样一种内向性,这样一种疏离感。

  佛家讲内求,这内求其实正是一种回到孤独状态的方式,由自己的孤而通达天地的独。

  总结起来,更准确地说,既有着这种孤独之性,又能够安住于这种孤独中,才是真正的道根。

  对于悟道和修道,很多人都觉得玄之又玄、不可捉摸,孤独则正是那个最简单、最朴素的入口。

  孤独之性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的,差别只在显现得多少、开发得深浅。

  孤独感与觉性同在,就像人们往往在孤独的时候,才最能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观察自己、他人和世间,才能对种种的虚妄和不可靠有最真切的感受,这正是来自与道体的相契。

  如前面所说,虽然这时人们生起的感受也许并不是好的,往往伴随着惶恐、哀伤、失望等情绪,这也并不是孤独有什么问题,而只是孤独得还不够深、不够透,潜意识里还有潜藏的不甘、欲求等成分。

  在不断接受中走下去就是了。有些人则是天生喜欢和享受孤独的,这种人往往也都是上根。

  用心感受和呵护住这点孤独感,便是修道。

  人生中种种因为环境和遭遇带来的孤独,也都是修道的助缘和天道的加持。

  从孤独切入,往孤独的深处钻去,到了最深的地方,就是古圣所说的那个究竟之“独”。

  这个独,还有另一个称呼,叫“自、在”。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