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5章 诸侯拿什么跟俺斗?_我在春秋做贵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邦”就是村落,只是智瑶往集体农庄的趋势发展了。

  集体农庄这种玩意当然只适合特殊时期,用好了就是将劳动力往更可控的方向发展,轮到不再和适宜就是阻碍社会往更先进的等级进阶。

  等待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智瑶会在新开垦的区域再大肆搞集体农庄,什么时候集体农庄会消失,取决于土地的开垦进度,最后就是爵位制度什么时候实施了。

  没错,智瑶后面会大肆地赏赐土地,不是一大片地奖赏给某个家族,其实就是一小块一小块赏赐给立功的个人。

  类似的制度其实是赵鞅作为先驱者,后来被商鞅等等法家借鉴,由于商鞅太过出名,并且秦国被改造得很成功的关系,搞得其余变法者的成果被忽视了而已。

  总的来说,智氏核心利益东移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魏氏和韩氏对智氏核心利益东移很乐见其成,认定向东转移的智氏跟他们几近不存在利益冲突点,能够更友好地进行相处。

  相反,韩氏跟智氏置换封地,不独是直面秦国,同时也因为跟魏氏封地变得更加犬牙交错,导致韩氏和魏氏不得不密切注意对方的动向。

  这个是邻居之间的提防心理在作祟,何况魏氏在晋国西部的封地不少,两个卿位家族挤在西边,地盘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状,不可能没有利益冲突的。

  后面,智申自己到处溜达……,啊,不,是尽责地巡视家族的产业,智瑶则是留在“邺”城就地监督各种特殊人才的进驻。

  新筑的“邺”城长约两公里,宽一点七公里,以规模来跟一座“侯”级别的城池差不多。

  智瑶没有强迫症,还是将不同类别进行了严格的规划,又根据事先掌握的风向将冶炼安排在下风位置,宿舍布置在上风区域;锻造作坊在冶炼区的隔壁,为的是就近获得铁锭、铜锭之类的物资;涉及到木材、皮革等等的产业一样有专门的划分,再分出各自更细的类别。

  “此处便是学宫。”智瑶行走在一个高台之上。

  这个高台的周边全是座位,不是椅子之类,环形的平台放上圃团就是一个座位,平台绕着中间的高台一阶又一阶环成一圈。

  学宫就是个统称,智瑶更愿意称呼为研究院。

  所以是个什么情况?直白说就是给技术人员用来交流的地方,遇上意见分歧也能来这里进行辩论。

  如果谁有什么好想法,得出了初步的理论,认为某件东西很有用,或是想要集思广益,一样可以拿出来进行讨论。

  因此这个学宫虽然是让人高台阔论的地方,谈的却不是什么文学,必须是跟技术侧有关。

  不是智瑶歧视文学,单纯就是“邺”城的特殊性质。

  跟文学有关的学府,智瑶早就有在建设,只不过是在“黄父”那边。

  条件允许的话,智瑶也会建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