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章 实学_宋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名府最富有经验的官吏智慧之结晶,经过笔试以后,才进入最后的面试环节。而这一关,则是王松、马扩、李若虚三人共同把关。

  宣抚司在大名府招贤纳士,宣抚司和官府的通告远远地贴出了城外。运河上的旅人也把消息洒向了中原、山东,以及两淮地区。

  其他地方的贤士碍于朝廷的面子,也许不会前去应职,河北的名士却是完全没有顾忌。毕竟这是生养自己的家乡,总有一份血浓于水的感情在里面。

  许多名士兴致勃勃的前去应征,最后却垂头丧气地扫兴而归。有些应征失败的名士,面子全无,大骂宣抚司纯粹是鸡蛋里

  面挑骨头,只专注于考核奇技淫巧,而没有任何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

  “王松你诗词冠绝天下,却不诗词取士,简直是王八蛋!”

  “学了几十年四书五经,到头来还要学那些算学农学之奇技淫巧,王松你也真能想得出来!”

  “王松你如此刚愎自用,大失两河士子之心,此乃不仁不义之举啊!”

  说的还冠冕堂皇,不要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之辈;也不要只会吟诗作画、抚琴烹茶的饱学之辈,反而一些精通屯田水利、数算天文,刑名税赋的、甚至是冶炼匠作的粗鄙之徒,被招了进去。

  许多读书人更是暗自叹息。年龄的限制,所学知识的差别,考核时实学的优先,让他们这些曾经的读书人,无情地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只怕从今以后,“士”就会成为绝唱了。

  “大牛14岁,二牛三年后19岁,二人年龄和为40岁时,年龄各几何?”

  “一群人一起种树54棵,男人种树数是女人种的两倍,男女各种树多少棵?”

  “会用算盘吗,知道赋税如何算呢?”

  “小麦如何增产?盐碱地如何改良?”

  “如何能冶出好铁?”

  试卷上诸如此类的问题,精细到了极点,显然都是经过综合考虑,广纳众议而成。

  一件已经有些破烂的圆领锦袍,襆头后的垂脚也断了一根,脚上一双经年破旧的芒鞋,虽则如此,全身却打扮的整整齐齐的杨可胜,在门口军士频频的注视之下,进了招贤馆的大门。

  杨可胜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个灵寿县的主薄,有一天会沦落到如此境地。金人南下,一夜之间自己一无所有,若不是逃得快,早已经成了金人的刀下之鬼。

  像他这样一个地方上的不入流的官员,没有任何门路,又如何能东山再起。

  宋朝重要地方的县主簿一般由选人担任,较高等级县的主簿由科举出身者担任。摄官、进纳、流外人等无出身者,只能担任中下县的县主簿,且升迁远不如科举出身者快。

  他就是这样一个进纳官,在大名府和东京城都毫无根基,更兼国难当头,宋室南渡,他一切的机会都断了。

  大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