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6章 戏剧_宋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华民族的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才导致了京剧的形成。

  虽然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但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像元代的杂剧«窦娥冤»,明代的折子戏«牡丹亭»,都是后世戏剧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佳作。

  说实话,王松虽然性格比较安静,但对于戏剧,他实在是没什么兴趣,那只是他童年记忆里的一些快乐。自他长大后,再也没有听过什么戏剧。琐事过于匆忙,生活来不及思考,可以选择的娱乐实在太多。

  纽约百老汇他知道,维也纳的歌剧院他也知道几个,京剧的«空城计»他也可以哼上几句。

  梅兰芳,«桃花扇»,«牡丹亭»,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他都能信口胡掐。但那都是只听过,平日里生活繁忙而浮躁,很少也不会有机会和时间去欣赏这些东西。

  这个时代,既没有电视、网络,也没有报纸、杂志这些媒介,只能依靠报纸或者戏剧这种人口传送的方式,进行传播了。

  用兵之余,时间上有了空余,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思想上的教育和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所谓的爱国“洗脑”了。

  对于沦陷区的百姓来说,也需要通过宣传,让他们知道忠义军的存在,直到当前的抗金形势,给他们信心上的支持和鼓励,让这场国战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为了宣传能够深入人心,让百姓家喻户晓,王松计划通过“剧团”表演的方式,提高军士的政治思想意识,同时激发老百姓的爱国情绪。

  剧本都是王松自己构思,李若虚、郭永等人润笔,也算得上是集思广益,群众智慧的结晶了。

  金人对汉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些事天天都在发生,素材从来不缺。

  «太原两百日»,«洺州之屠»,«奴隶»,只用了十来天的功夫,许多剧本就被创作了出来,一个个反映历史事实,真人真事的剧本就形成了。

  至于剧社的成员,一半从士卒当中选出,一半从民间艺人中间选出,男女各半。宋朝的舞队,民间、宫廷、私人都有,这也让忠义军选择剧社的成员,多了很多选择。

  这些选出来的“社员”,大多受过舞台表演的训练,也使得节目的表演得以顺利进行。

  尽管这样,新剧目上演前,还是需要辛辛苦苦的排练,背台词、设计动作、表情,作为剧社的主事花想容,在一旁对演员们进行仔仔细细的指点。

  花想容是官妓出身,琴棋书画无一不同,尤其是舞乐,也有不低的造诣。

  得知王松的初衷,她从东京城拉来了几个舞乐出色、人老珠黄的乐妓,来帮她一起撑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