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章 晚照_宋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宋建炎二年东、陕西、耀州、东下部县。

  百里荒无人烟的土地上,一队又一队的西军正在集结。连绵的营寨延伸出去不知几里,充满了整个眼帘。

  残阳如血,旌旗招展,大大的“宋”字大旗随风摆动,猎猎作响。马嘶声不断传来,西北风凛冽,金戈铁马,荒草雪原,让人颇有一种“易水寒”的悲壮、苍凉之感。

  铁甲贯身的宋军们虽然依然是队列整齐,军容森严,但在许多西军将士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往昔那种纵横沙场的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愤懑。

  自西夏建国以来,围绕着宋、夏反复争夺的横山地区,两国之间的绞杀进行了长达80年之久。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战之中,大宋朝历史上最强的野战军团西军,也应运而生。

  折家军、种家军、杨家将、陕西沿边五路,西军男儿纵横疆场、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大宋的边陲,自大宋建国以来,未曾停歇。

  随着西军的崛起,西夏步步后退,疆土日渐萎缩。赵佶宣和年间,西军更是打得西夏全线溃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到了灭国边缘。

  时移世易,天有不测风云。西夏奄奄一息之际,金人不失时机地南下攻宋,西军奉命勤王。西夏得以幸存,西军却是如救火队长一般,焦头烂额,四处救援,实力也在一次次的大战中削弱,雄风不再。

  历史上,西军在陕西富平一战后彻底衰落,余者散入各处,从此世间不复再有这一支铁血雄军。富平之战,成了西军的绝唱。

  可以说,陕西富平之战前,西军已经是黄昏斜阳,映衬着大宋帝国的腐朽和衰败。

  尽管有王松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历史的些许走向,但西军依然是暮气沉沉,一盘散沙,难改覆灭的命运。

  刘子羽,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如今,这位久经沙场的善谋之士,站在耀州城墙之上,面色凝重,眉头紧锁,显示出内心的强烈不安。

  “五路西军,各自为战,勾心斗角,暮气沉沉。即便有二十万之众,恐怕也会被金人各个击破。”

  参议官贾世方看着城外各路西军驻扎的营盘,不由得发出一声长叹。

  从各军独自分离的营寨可以看出,西军各路大军之间,营垒距离太远,没有相互呼应,极容易被分而歼之。

  “女真铁骑来去如风,摧枯拉朽,冲击力十足。我军普通步兵难以承受,即便是重甲步兵,面对女真骑兵,杀伤力也大大减弱。若是对方集中攻击一处,只怕……”

  谁都知道女真骑兵的厉害,机动性强,进退自如,冲击性更是无与伦比。骑兵对阵步兵,有着无法跨越的优势。尤其是面对女真重甲骑兵的冲击,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与之抗衡,更不用说,单独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