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二十六章 荀令留香_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少年的诸葛亮虽然聪明,但思想深度还是不够的,刘襄没有考察学识,询问策略的打算,就是带着几个小孩转悠了一会,调解了一下他们三个之间的关系,混个脸熟罢了。

  真以为十二岁的诸葛亮就能够纵论天下啊?那也太吹捧了。

  他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虽然断了他去荆州,拜在水镜先生门下的路子,但书院里面的大儒名士也不次,郑玄、刘洪、宋忠、管宁、邴原、卢植,哪个也不比司马徽、黄承彦差。

  司马徽的名号在后世非常响,那是诸葛亮撑起来的,没有孔明,水镜先生也就是个汉末名儒罢了。

  “我要回了,你们三个也算不打不相识,男子汉大丈夫要心胸开阔,不可斤斤计较,今后还要一起求学,当互帮互助,才不妄同窗一场。”刘襄在书城待了挺长时间了,该回宫了。

  “嗯,我将来要做纵横战场的大将军,不会记仇的。”崔器第一个保证。

  你当然不用记仇,挨揍的是别人。

  诸葛亮暗中翻了个白眼,拱手行礼:“将军的告诫,亮谨记于心。”

  卢毓也连连点头。

  摸了摸三个小家伙的脑袋,刘襄告别蔡琰,回返邺县。

  书城不过就是个小插曲,还有很多正事要处理的。

  四州的农田规划,基本已经完毕,范贤最近扑在实验田里,要攻克早熟麦种的难题。

  他老家在凉州,心里清楚,水田在东边平原还有推广的余地,但在西部,主要还是旱田,粮食还要靠种植麦、粟,这一点在并州就有端倪。

  那里主要的作物就是麦子、粟米,产量不高,能养活的人口有限,现在并州有百万人口,每年都得依靠幽冀两州输送粮食。

  没有大规模的迁民,是因为有很多人在从事木材、矿产、畜牧,以及漆园、果园等等相关产业,用这些商品换取粮食。

  农书还在编撰,已经写好了几卷,是关于育苗、插秧、施肥、灌溉,还有一些农具运用和制造的。

  六行耧,渴乌,翻车,水车,也记载了长犁、短犁。

  长犁就是直辕犁,短犁就是曲辕犁。

  曲辕犁还没有全面推广,只在幽州冀州的一部分地区试行,效果不错。

  刘襄觉得是时候了。

  虽然长江流域更适合曲辕犁的应用,可现在已经不需要藏着掖着了,人口、耕地,自己占据优势,没必要再压制这项技术的应用。

  但青储饲料技术,他还是不敢泄露,这是草原崛起的神器,不能让胡人得到,至少现在不行,汉化草原的计划还没推进到那一步,漠北还有几十万的鲜卑。

  吃掉他们之前,刘襄宁可自己治下的牧场,在冬季大批量的屠宰牲畜。

  没有青储饲料技术,草原的胡人部落就得被天然的越冬草场束缚,限制人口增长,体量始终上不去。

  有了这个技术,全民皆兵的游牧民

  请收藏:https://m.dqkjg.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